(一)2012年政治考试大纲修订情况介绍
2012年政治考试大纲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总量减少、局部调整、要求提高。具体表现在:
1.知识点总体数量变化
2012年考研政治大纲规定的五门课程的考点总量由2011年的570个左右减少合并为543个左右。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207个减少合并为192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由142个减少合并为由140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122个减少合并为114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85个减少合并为80个。《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政治》保持不变仍然为14个。
2.四门学科共删除22个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删除了以下知识点:联系与发展;否定之否定;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资本积累的含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删除了以下知识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删除了以下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删除了以下知识点: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大意义;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3.四门学科新增了31个知识点
详见(二),红色部分为新增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新增九16知识点。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增5个知识点。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增9个知识点。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增了1个知识点。即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4.《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政治》变化最大
2012年《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政治》变化极其大,其特点是:考查知识点本身没有变化,但是知识点阐述的内容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特别重视对中东、北非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的分析与介绍。
(二)2012年政治考试大纲新增知识点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1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第一,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第二,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第二,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第三,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第四,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2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涵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第一,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第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第三,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第二,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2)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3)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3处【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第一,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第二,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第一,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
第二,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因此,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第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第三,认识从群众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4处【社会存在的内涵及其作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还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3)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构成生产方式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社会的人。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第5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1)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2)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3)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4)只有把人看做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