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一,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二,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第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第三,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第四,不仅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中国的发展,而且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4)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1)“两个坚持”。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三个转变”。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首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第一,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是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二,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其次,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是:
第一,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第二,工业大而不强,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
第三,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围绕保增长、促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
第二,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第三,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最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人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3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强调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完善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完善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社会组织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把它们的作用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有利于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4处【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
(2)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第一,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后,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
第二,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一,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第二,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第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3、两岸分离的原因
第一,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