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张剑锋解析大纲新变化4
http://www.kaoyanren.com   2011-09-20 16:38:36  考研人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1)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

第一,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第三,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四,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第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第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第五,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1)两大旗帜。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他们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2)基本口号。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民主和科学的具体含义是:

第一,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包括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及自由民主权利等内容;二是指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科学,主要是指与封建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3)“打倒孔家店”。

第一,新文化运动在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他们认为孔学所提倡的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学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去信奉。要提倡民主和科学,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就必须对孔学进行批判。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对孔学的批判是充满理性的。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于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诚如李大钊所指出:“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这是因为:

第一,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非孔学之小,实国学范围之大也”。

第二,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李大钊说,“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

第三,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陈独秀就说过“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这样的话。

4)代表人物。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等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揭露和控诉,使反对“吃人的礼教”成了许多人的共同呼声。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对白话文的提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1)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党在成立之时虽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比较弱小,但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3)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3【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任务和方针的确定】

1)革命任务的确立。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 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

第一,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第二,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

第三,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2)八七会议的召开。

19278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的紧急会议。

第一,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要独立地领导革命斗争,就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政权才有广泛的、可靠的群众基础。会议提出,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第三,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情况下,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4【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在中国革命的严重转折关头,他不仅表现了政治上极大的坚定性,而且显示了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毛泽东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

2)毛泽东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正确地揭示了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因而成了开辟这条道路的主要代表。

首先,192810月和11月,毛泽东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其主要思想有:

第一,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第二,毛泽东科学地阐述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第三,毛泽东阐明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同那种怀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那种认为可以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

第四,就全党来说,虽然这时还没有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次,纠正错误认识。

第一,19294月,针对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将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第二,1930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他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这些论述,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3)毛泽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党和人民在集体奋斗的基础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创造性的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首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其次,1930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5【延安整风和中共七大】

1. 延安整风运动

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习惯上被称为“延安整风”。

1)整风运动的背景。

第一,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广大新党员中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老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

第二,19351月遵义会议以来,对曾经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的清理。这就有必要集中开展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总结和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

第一,1941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7.5pt;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

Copyright © 2002-2012 Kaoyanren.com
版权所有:世纪高教编辑部 京ICP备130038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690号
电话:010-62698448  邮件:zhangjfpolitic@sina.com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8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