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第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3)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4)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第一,主观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第二,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第三,当时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所以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5)整风运动的意义。
第一,在整风运动中,全党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整风运动文献,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第二,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
(2)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实事求是就成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通俗而又生动的表述。
(3)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毛泽东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3.中共七大
(1)召开时间。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
(2)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中共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3)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第二,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6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背景。为了将人民革命进行到底,夺取全国的胜利,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第一,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在国民党军队主力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解决剩下的10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3种。
第二,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完结,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两个转变”)
第四,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艰苦。据此,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不要在这种攻击面前打败仗。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
第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
第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第7处【人民政协会议与《共同纲领》】
(1)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第一,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第二,会议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随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第三,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备工作胜利完成。
(2)《共同纲领》的内容。
第一,关于国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关于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关于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四,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共同纲领》规定:在经济工作中,“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第五,关于新中国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3)《共同纲领》的作用。
第一,《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二,《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全体政协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既切合实际又坚定明确,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都起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8处【抗美援朝的意义】
1950年10月,中国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经过近三年艰苦作战,终于把美国侵略军赶到“三八线”以南,1953年夏,迫使美国代表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第一,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第二,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9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提出的背景。
第一,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虽然各项工作有所前进,但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实现根本改变。
(2)“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正式提出。
第一,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并在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3)“两个凡是”理论的影响。
第一,它使人民群众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
第二,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 对“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批判
(1)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公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干部特别是老干部的忧虑。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2)邓小平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7年5月10日,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其原因在于: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的。“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
第二,“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那回事情”。
第三,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
第四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