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
【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7.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做到: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b.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c.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5.事物发展中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联系:一般存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区别:一般只是大致包括个别,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8.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矛盾解决的形式: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10.“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就是: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1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在辩证法看来,否定:a.是事物发展的环节;b.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c.实质是扬弃
1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4.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与错觉:错觉是由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假象则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
15.实践的基本特征是:a.直接现实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a.实践是认识来源和基础;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真理性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理论对实践具有先导作用,理论可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进程。
4.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6.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a.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b.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c.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7.真理的绝对性: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的获得是对物质世界的接近;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a.从广度上说,有待于扩展;b.从深度上说,有待于深化;c.从进程上说,有待于发展。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
8.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二者的区别在于: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c.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是:a.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实践的原理;b.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3.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5.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和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上。
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7.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b.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8.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a.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b.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c.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
9.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应:a.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b.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c.对领袖人物的功绩和失误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2.市场资源配置的三大要素是:价格、供求、竞争。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4.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无关。
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6.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7.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a.具体劳动是劳动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b.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其他商品相比还具有突出的特点,即:其价值由生产、发展、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其使用能够创造出新的、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
11.生产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3)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12.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划分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a.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根据资本不同部分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根据资本之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b.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旨在说明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之周转速度的差别,这种差别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产生影响。后者旨在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程度。c.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即作为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则包括全部的可变资本和作为劳动对象的那一部分不变资本。换言之,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的固定资本和作为劳动对象的那一部分流动资本;可变资本仅仅包括作为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那一部分流动资本。
1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b.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c.为揭示资本主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6.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工人超过这“一定点”的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
17.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积累必然导致的后果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两极分化趋势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
18.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有机构成呈不断提高趋势是由于: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19.相对过剩人口包括: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的过剩人口。
20.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的比率;前者表示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后者表示资本增值程度;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平均利润率是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1.剩余价值不能与利润相混淆,因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
22.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它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固定资本的比重呈反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呈正比。
23.货币。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商品和货币两级。它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使经济危机发生成为可能。
2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比封建主义以神权和王权为本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其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其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本主义即绝对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
25.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是:a.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b.资本主宰一切的剥削制度;c.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本性;d.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
26.资本主义国家竞选制度的实质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有: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c.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通知的政治制度。
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实际上是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实现问题的途径;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
29.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其不同的根本点是:资本主义无法从根本上客服制度问题,后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加以解决。
3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b.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帝国主义时期竞争的形式包括:自由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2.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现有: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2)垄断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它包括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3)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原因在于:a.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b.垄断价格并没有增加或减小社会商品的价值总额。c.通过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4.国家资本所有制的主要特点有:a.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b.其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c.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d.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5.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参与制”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a.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b.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c.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根本依据: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
(2)重要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3)现实原因: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3.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是:a.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b.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d.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