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选择题】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2、如何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
第一,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
第二,中国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3、鸦片战争对中华社会带来的改变包括: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4、1894年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正确评价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第一,太平天国颁布和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表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第二,小农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天平天国起义在高潮中蕴含着走向衰败的危机,在建立了暂时的劳动者政权之后,最终还是走向了封建专制,遭到了失败。
2、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第一,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
第二,它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是天平天国历史中的一个亮点,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鲜明的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同时,它是一个建设的方案,也缺乏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实施环境。
3、如何理解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传播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文化革命,发展了近代教育,开启了社会新风。
4、维新运动对洋务运动质的飞跃表现在主张实行民主制度,对政治制度进行改良。
5、洋务运动的封建性体现在:
第一,洋务派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
第二,洋务派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清末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延续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2、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二,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第四,促进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
3、如何理解南京临时政府:
第一,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第二,南京临时政府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第三,南京临时政府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取得革命的成功付出的巨大努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并不理解如何正确运用;中共一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没有正确提出中国当前革命的任务;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但没有明确中共对革命的领导权。
2、五四运动的群众基础包括:工人阶级、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a.近代以来的探索和斗争,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历史任务;b.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理论,有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a.从当时的形势看,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从中共自身看,工人运动进入了低潮,而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
c.从国民党方面看,孙中山探索遭到失败后中共和苏俄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时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新的血液;
d.从国际因素看主要是列宁和共产国际的积极支持和帮助。
5、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的特点:
第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明确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6、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如何评价孔学:他们认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也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
7、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要表现在:
第一,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第二,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第三,当时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
8、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9、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秋收起义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2、十月革命的道路不能照搬于中国,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
4、遵义会议的意义:
第一,会议的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第二,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第三,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第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5、中共二大提出,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对中国时局产生的影响:
第一,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重点进攻敌后战场。
第二,国民党消极抗日,共产党继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日主战场。
第三,美、英、苏、中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相互合作,结成法西斯联盟。
2、洛川会议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
3、抗日战争的特点包括:战争进程的长期性、战略地位的国际性、胜利原因的民族性、胜利意义的转折性。
4、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了“抗战、团结、进步”三大口号。
5、如何理解“三三制”:
第一,三三制指的是在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的分配上使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第二,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同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
第三,三三制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
6、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必须:
第一,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第二,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第三,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7、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是根据波兹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后的台湾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8、2013年是《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开罗宣言》明文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a.《开罗宣言》是奠定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性文件之一;b.为中国战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依据;c.确认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d.宣示了三大国联合对日作战的目的和宗旨,规定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惩罚性措施。
9、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这里的进步势力包括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
10、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1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站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逼蒋抗日的方针取得胜利;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五四指示》意味着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转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最早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文件。
3、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将在中国参政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和共产党一道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
4、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5、七届二中全会基本内容:a.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b.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c.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d.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要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6、毛泽东在同黄炎培谈话中指出,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新路是民主。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建国初期,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也开始了实际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主要表现在:a.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b.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c.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如何理解和平赎买政策:
第一,对资产阶级采用赎买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对人的改造同对制度的改造相结合,将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20实际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包括: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级;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是:三大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党和政府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对于苏联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披露。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形成的重要理论包括:
第一,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三,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同时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第四,在文学艺术方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3、《论十大关系》主要内容: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第一,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2、完整准确地评价毛泽东思想: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解正确的包括: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第二,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第三,这次会议结束了“文革”后两年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道路,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分析题】
Top1: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
考点一: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3)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A.联系: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与时俱进的精神;基本精神一致,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B.区别: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新时代的主题的背景和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基础上,指导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的理论体系,它的根本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